元問答欄目視頻美女
  1. 文化問答
  2. 答案列表
  3. 答案正文

如何理解王陽明提出的致良知

一代心學大師王陽明從15歲格竹悟道開始,到38歲於貴州龍場(今貴州省修文縣)大悟,悟出的是「知行合一」,但此並非是陽明先生的終極思想,他的終極思想是在其49歲(一說50歲)時所提出的「致良知」三字。
王陽明先生講:「某於良知之說,從千死百難中得來,非是容易見得到此」,「吾平生講學,只是致良知三字。」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致良知」的命題的提出,標誌著陽明心學的最終確定。
「致良知」是有兩個詞的精妙組合,一個是「致知」;一個是「良知」
「致知」是源於儒家經典四書中的《大學》,而「良知」則源於《孟子》,這兩個詞看著簡單,其實蘊含著儒門極深的修學體系在內,非旦夕之功所能洞見。
簡單的講,「良知」是人的本我之大智慧,即「本來面目」,而「致良知」就是如同撥雲見日般重現「良知」的功夫所在。
往俗了講,「良知」是我們的內心善良的一種本底精神,而「致良知」是讓我們將此「良知」推充開來,做一個講道德、講底線、講信譽、講品格的高素質的中國人。
有一個故事反映了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說,很有意思。
王陽明有個弟子叫南大吉,他有一天對王陽明講:「先生經常看到我許多過錯,為什麼不說一句話呢?」
王陽明問:「有什麼過錯?」
南大吉便一一道來,等他講完了,陽明先生笑著說:「我早講過了。」
南大吉莫名其妙的說:「什麼?」
王陽明講:「我沒有跟你講這些過錯,你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南大吉搔了一下頭,說:「是我的良知告訴我的。」
王陽明笑道:「良知是誰說的?」
南大吉道:「是先生講的。」
王陽明大笑道:「對了,這不等於是我跟你說的嗎?」
這個故事既彰顯了王陽明的智慧,也講了良知能知善知惡的大作用。
其實作為每個人都有善良的本性,這一點是王陽明所堅信的。
又一個故事,王陽明在平定四省匪亂時,抓住了不可一世的大匪首謝志珊,謝志珊被抓後,王陽明奇怪地跟他講起了「良知」之道,謝志珊冷笑道:「老子就沒良知!」
王陽明笑著說:「天氣好熱,把外套脫了吧!」
謝老珊二話沒說,就把外套脫了。
王陽明說:「再脫」
直到謝志珊只穿了一條底褲之時,王陽明又笑道:「接著脫啊!」
謝志珊臉脹得通紅道:「這不好吧?」
王陽明大笑道:「看來大名鼎鼎的謝志珊也有羞恥之心,這羞恥之心就是良知啊,你不是說你無良知嗎?你講講看。」
謝志珊低頭無言以對。反觀當下,從歷史到現實的今天,人們已忘記了「良知」,只是爭名奪利,信譽不重要了,底線也不講了,於是,三鹿奶粉的事件出來了,地溝油的事件爆發了,至此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這個時代最缺的正是「良知」,我們開始呼喚「良知」的回歸,我們開始努力要做一個「致良知」的良好公民。
反觀歐美、日本這些已開發國家,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其實國民素質教育這一塊卻成了我們的短板,當我們在攻擊中醫之時,日本早在80年代就開始把中醫稱為東方醫學而大力弘揚,歐美對中醫也極其重視,只是我們的中藥材不能進入歐美市場,為什麼?質量不過關。
說一句中肯的話,「致良知」在時代的今天已成為關乎國運命脈的重大課題,我們每一個國人須從個人做起,來「致良知」,中華的崛起才有真正的落腳點,中華的昌盛才是有源之水。
所以,我們發起倡議,呼籲每一個國人開始「致良知」,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莫因善小而不為,莫因惡小而為之。
@xiaoba18評:0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