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問答欄目視頻美女
  1. 文化問答
  2. 答案列表

清明節為什麼要踏青

回答列表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
清明節吃什麼
由於寒食節的冷食習俗移植到清明節,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
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清明節時,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糍、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糰子、暖菇包、艾草青團等等。
在閩南僑鄉,每逢清明節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節前後讓家人食用。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俗話說:「清明粽子穩牢牢。」清明前後,螺螄肥壯。吃藕是祝願蠶寶寶吐的絲又長又好。吃發芽豆是博得「發家」的口彩。吃馬蘭頭等時鮮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1、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2、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3、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習俗歷史久遠,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區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範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
4、插柳
清明節,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有專家認為,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
5、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據說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清明節選擇外出踏青,主要是民俗活動在我國擁有豐厚的歷史最遠古時期,清明節到來的時候人們會農耕祭祀,當然會選擇踏青。踏青時一般會選擇去郊外進行,而大部分人會將祭祖掃墓和踏青直接結合在一起,這樣能夠健康身心。
01、清明節又被人們稱之為踏青節
在古時候清明節主要就是踏青節,一般從唐代開始,清明節才慢慢的掃墓。當然很多人會藉助掃墓慢慢的踏青,體驗眾多的樂趣。因為清明節到來的時候萬物復甦,迎春郊遊非常符合適宜。既然這樣,清明踏青的好處有哪些。
02。
促進血液循環
清明節到來的時候氣溫開始慢慢變暖,人們會選擇郊野春遊,這時候適當的活動可以有效的增強下肢肌肉和精健的活力。讓身體變得更加的靈活、讓氣運慢慢的運轉。
03。
踏青賞景、釋放身心
清明節到來的時候萬物開始生長,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景象。人們在這個時間段外出掃墓,到大自然稍微走動走動,不僅賞心悅目,更是比較好的鍛鍊身體的方式。人們在清明節到來的時候,會選擇外出踏青場景釋放身心。
猜你喜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