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問答欄目視頻美女
  1. 政治問答
  2. 答案列表

買官是不是就能發財

回答列表
一般人認為,「買官」是一種潛規則,其實並非如此。
中國的「買官」「賣官」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不為哪個朝代獨有。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大體也是這個樣子,包括現在的西方已開發國家,只是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買官」的人是不是就能發財呢?古代「買官」的史料,早期不太詳細,明清時期則有大量的官方及民間史料記載。
明清時期的「買官」,一般包括買功名、買官位、買晉升三個方面。
功名包括秀才、舉人、進士等。秀才是諸生(府、州、縣學生)的俗稱,屬於初級功名,不能算官,但又是當官進階的基礎。士、農、工、商四大階層,秀才屬於前者,相當於「幹部身份」,買官要從秀才買起。
明清買官最多的,就出在「秀才」這個層次。現在不少家族,家譜上都記載有1000餘名的「秀才」,這與史實是嚴重衝突的。古代考個秀才,相當困難。明清時期,一個縣秀才名額大約在10—20名,三年考畢一次。推算一下,兩三個家族,家譜中統計的「秀才」數,即已超出全縣的總和。
多出來的「秀才」從何而來?不一定是假的,那可能就是買的。
買一個「秀才」多少錢?清乾隆年間的官方標價是60兩至108兩銀子。如果只是認識幾個字,那價格就高,需要108兩,最高價。
但這還不是最終成交價。「秀才」買到手,多的是173兩,包括中間的各種手續費。
買「秀才」後,可以去考高一級的功名。當然,這種水平的人,大機率是考不上的,否則也就不用買。買來的一張紙,只能當「名片」用。
既然如此,民間對買「秀才」的熱情就並不高,官方就要想辦法去攤派。《醒世姻緣傳》中,有個候小槐的故事:
朝廷分配縣裡16個賣監生的指標,必須賣掉。按照道理,優秀的縣學生才能成為監生。候小槐家有點錢,鄉里便讓候小槐買一個,候小槐不幹,被捉到縣裡。知縣問:「你為什麼不買?」候小槐說:「太貴了,要賣40畝地才行。」知縣說那不行,候小槐又說:「我又不認識字,怎麼買監生?」知縣道:「正因為你不認識字,才需要去念書!」
《醒世姻緣傳》中的故事,並不是瞎編的。有則光緒年間廣東的史料,記載的便是強行攤派買監生的事。有家店鋪生意好,並官方攤派要買2個監生,但店主只有1個兒子,這事鬧得比小說還有意思。
同是光緒年間,戶部有一則史料: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朝廷共印了44萬份賣監生的空白文書。對官方來說,目的就是收錢。
直接買個官,是不是划算些?也不一定。朝廷賣的官,一般只是一個官員身份,並不是實職。如果買的是實職,價格就更高,還得「候補」。有個史料記載,有人「候補」了50年。這人身體好,等了50年都沒死。如果死了,那前面的錢就白交了。
史料中還有一件奇怪的事:有人先買了一個官,後來又買了一個官,兩個官的級別是一樣大。花兩筆錢,為什麼不買一個大的呢?其實,都是攤派的:前任知縣要他買一個,後來換了一個知縣,又要他買一個。中國是人情社會,兩個知縣找來了,不買也就對不起人。
即便是花大錢買了實職,也都是些不起眼的官職,這就需要「晉升」。「晉升」也可以買,價格貴得嚇人,這叫「捐升」
史料上記載了一個叫姚錕的桐城(樅陽)人,本是咸陽縣丞,想當知縣。姚錕買知縣的價格,是1000兩銀子,還不包括手續費在內。
桐城買功名、買官的人很多,散見於各種史料。主要是這些人家裡有錢,買個官當體面些。之於買官後是不是發財了,那就是個未知數。
猜你喜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