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問答欄目視頻美女
  1. 健康問答
  2. 答案列表

為什麼一到醫院就要抽血?醫生揭秘:抽出來的血,最終去了哪裡

回答列表

導語: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旦身體出現不適,來到醫院就診,往往會被醫生要求先進行抽血化驗。


即使是那些輕微的頭疼腦熱,原本以為只需要打針或拿藥就能解決問題,卻常常被要求進行血常規檢查。
甚至有些看似與血液毫無關聯的疾病,比如腰疼,醫生也會要求你去抽血,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難道不抽血就不能看病了嗎?
而且有時候還要被抽取不少血液,這些血最終去了哪裡?有些人甚至認為,抽血化驗只是醫院為了增加收入而設定的無用環節,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揭開這個謎團。

抽血檢查的項目都有哪些?


血常規
包括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等,用於評估血液的基本情況,檢測貧血、感染和炎症等情況。
血生化指標
包括血糖、肝功能指標(如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總膽紅素等)、腎功能指標(如尿素氮、肌酐等)、血脂(如膽固醇、甘油三酯等)等,用於評估身體的代謝和器官功能。
凝血指標
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部分凝血活酶時間(ptt)、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等,用於評估血液的凝血功能,檢測出血和凝血障礙。
免疫學指標
包括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分類計數、免疫球蛋白(如igg、igm、iga等)等,用於評估免疫系統的功能和炎症情況。
甲狀腺功能指標
包括甲狀腺素(t3、t4)、促甲狀腺激素(tsh)等,用於評估甲狀腺功能的正常與否。

為什麼一到醫院就要抽血?


當我們走進醫院,經常會被要求進行抽血檢查,這一要求可能會讓我們感到困惑,為什麼醫院總是要求我們抽血呢?
實際上,抽血對於醫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檢查手段。通過血液檢查,醫生可以獲得關於患者身體狀況的豐富信息,例如:
首先,血液中的各種指標可以反映患者的生理狀態。例如,紅細胞計數可以判斷是否存在貧血或紅細胞增多症,白細胞計數可以判斷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症,血糖和血脂水平可以評估患者的代謝狀況。
其次,血液檢查還有助於診斷疾病。例如,通過檢測血液中的腫瘤標誌物,可以幫助醫生診斷癌症;通過檢測病毒抗體,可以幫助醫生診斷病毒感染。
此外,血液檢查還可以幫助監測治療效果。例如,在癌症治療中,醫生可以通過監測腫瘤標誌物的變化來評估治療效果;在糖尿病治療中,醫生可以通過監測血糖水平來調整治療方案。
因此,抽血是醫院中非常重要的檢查手段之一,通過血液檢查,醫生可以更加準確地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並制定更加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雖然抽血可能會帶來一些不適和恐懼,但是對於患者的身體健康和診斷治療來說,這是非常必要的。

那麼,為什麼有時候需要抽好幾管血呢?


1、抽多管
為什麼有時抽血需要抽好幾管血呢?其實,這與需要進行檢查的項目密切相關,不同的檢查項目有著各自獨特的要求,因此需要使用不同成分的血液。
有些檢查需要全血,有些則需要血清,還有一些則必須使用血漿,這就意味著無法使用同一管血液來完成所有的化驗。
除此之外,血液的抗凝需求也是一大因素,有些血液不需要抗凝,而有些則需要抗凝,在需要抗凝的血液中,還有不同的抗凝程度要求。
為了準確分離出所需的血液成分,確保檢測的準確性,通常需要分別抽取多管血液進行單獨檢測。

為了方便區分采血管的用途,國際上採用不同顏色的管帽進行標記,這些五彩斑斕的管帽,如「赤橙黃綠青藍紫」,都各具特色,每種顏色都代表了不同的用途和要求。
從科學和效率的角度考慮,抽多管血實際上是一種更為合理的方式,如果同一管血液需要在不同的化驗室之間傳遞,很容易發生污染,從而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相比之下,直接將血液抽進不同的血管里,可以避免在運輸和操作過程中出現污染的風險。
此外,這種方式也節省了醫護人員的時間和人力,確保了血液樣本的純凈度,提高了檢測的可靠性。
2、抽多次
除此之外,是因為機體的各項指標都是保持著動態平衡的狀態,而疾病的出現會打破某一種平衡,導致出現化驗指標的異常,為了診斷疾病和指導治療,醫生需要通過這些化驗指標來進行精準的判斷。
舉個例子,在心血管科常用到一個藥物叫華法林,這個藥物常常用於心髒瓣膜置換手術後的患者,以及心房顫動,需要抗血栓的患者。
華法林是一個抗凝血的藥,吃得太多會引起出血,太少了則起不到作用,所以醫生需要通過抽血化驗的指標「凝血酶原時間」來判斷華法林的用量是否合適。
在服用華法林期間,患者需要定期進行抽血複查,以監測凝血酶原時間的指標,通過這個指標,醫生可以判斷華法林的用量是否合適,從而調整治療方案,所以抽血化驗在疾病診斷和指導治療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除了凝血酶原時間外,還有許多其他的化驗指標可以用來判斷患者的病情和治療效果,有時候,為了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醫生需要同時檢測多個指標,這就需要抽取多管血液。
當然,對於一些小規模的檢查,可能只需要抽取一管血液即可完成多個化驗項目。

醫生揭秘:抽出來的血,最終去了哪裡?


首先,當血液從病人體內抽出後,它們會被放入專業的試管中,這些試管都有特殊的標記,以便於區分不同的血液樣本。
接下來,這些血液樣本會被送到實驗室進行檢測,在實驗室里,醫生會對血液進行各種化驗和分析,以確定病人的病情和身體狀況。
化驗結束後,血液樣本會被分類存放,根據不同的化驗結果,血液樣本會被分類存放,以方便後續的研究和分析。
對於一些特殊的血液樣本,比如患有罕見疾病患者的血液樣本,醫院還會將其保存起來,以便於後續的研究和醫學進步。
除了實驗室和存放血液樣本的地方,醫院還會與相關的醫療機構和科研機構合作,這些機構會對醫院的血液樣本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推動醫學進步和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

會把血液從身體里抽幹嗎?


人體的血液量是有限的,正常成年人血液總量約為4000-5000毫升,當我們提及「抽血」時,實際上是指從血管中抽取一部分血液用於診斷、治療或研究等目的。
那麼,抽血會把血液從身體里抽幹嗎?答案是不會的。
原因在於,人體具有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當一部分血液被抽取後,身體會迅速作出反應,刺激造血系統釋放新的紅細胞和血漿,補充失去的那部分血液,這個過程非常迅速,通常在幾個小時內即可完成。
此外,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抽取的血液量也必須遵循一定的安全標準,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和需求來確定每次抽血的量。
一般情況下,每次抽血量不會超過總血量的10-15%。這樣做是為了確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抽血並不會把血液從身體里抽干。

驗血結果應該怎麼看?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驗血結果中包含的基本信息。一份驗血結果通常包括以下內容: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壓積、平均紅細胞體積等。這些指標的正常值範圍是不同的,因此,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和生理狀況來判斷是否正常。
接下來,我們需要關注一些關鍵指標的變化。例如,如果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濃度等指標低於正常值範圍,可能說明存在貧血;如果白細胞計數高於正常值範圍,可能說明存在感染或者炎症;如果血小板計數低於正常值範圍,可能說明存在凝血障礙。這些變化都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除了關注關鍵指標的變化,我們還需要注意一些非指標性信息。例如,驗血結果中的其他檢查項目、檢驗方法和參考值範圍等,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驗血結果。

抽血不是胳膊一伸就完事,還要注意這4個問題


飲食問題
抽血前需要避免進食過飽或過於飢餓,因為食物中的成分會影響血液中的化學成分,一般來說,應該在空腹狀態下接受抽血,例如早上空腹抽血。
運動問題
抽血前需要避免劇烈運動,因為運動會使身體的代謝發生變化,從而影響血液中的化學成分,應該在靜息狀態下接受抽血。
藥物問題
如果在抽血前正在服用藥物,應該告知醫生或護士,因為某些藥物可能會影響血液中的化學成分。
情緒問題
抽血前需要避免過度緊張或焦慮,因為情緒波動會影響身體的生理功能,從而影響血液中的化學成分。

閱讀延伸:血常規能查出癌症嗎?


雖然在一定情況下血常規能夠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但是這些結果並不能直接反映出是否存在癌症。
儘管血常規中有些指標的變化可能與癌症有關,例如紅細胞、白細胞數量異常等,但是這些變化也可能是由於其他原因引起的,比如感染、貧血等,所以單憑血常規檢查結果無法確診癌症。
猜你喜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