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問答欄目視頻美女
  1. 生活問答
  2. 答案列表

洞口縣棕包腦舞起源於何時?棕包腦舞有什麼特點

回答列表
據了解,「棕包腦」是一種古老的瑤族祭祀舞,因舞者用棕片包住腦袋而得名。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棕包腦」主要發源於地處雪峰山腹地的我縣長塘瑤族鄉老艾坪村,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據《寶慶府志》記載,「宋熙寧五年﹤公元1074年﹥開梅山,瑤人以棕包腦裝扮梅山鬼神襲官軍」。「棕包腦」具有人物、對白和簡單的故事情節,並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展示了瑤族先民不畏強暴,與大自然頑強抗爭的剛毅性格,既有舞蹈的特徵,又具戲劇的色彩。
在湖南省洞口縣長塘、月溪、渣坪一帶的瑤寨山鄉,農曆的正月十四、十五日,村民們跳起的「棕包腦」舞。他們穿上瑤服,走村串寨,為同胞們送去新春的祝福,祈求新的一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棕包腦」是一種舞蹈,也是一種武術。只要會「棕包腦」的人都會武術,跳「棕包腦」時,先耍著棍到當地各家各戶去拜年,耍完棍後,主人會高高興興地把事先準備好的糍粑送給他們,以示敬重。接到糍粑後,端棍向主人行一鞠躬禮,出門再去下一家。但在進門時,如果被人把頭上的棕葉掀下來,這家人一年都會倒霉,便要跟主家道歉行禮。為了保護好自己,並受到主家的尊敬和歡迎,所以每年他們都會抽時間到山上練習武術,山上的空地、田間地里都是他們練習和表演的場所。
棕包腦」的表演程序分為「祭祀」「單棍表演」「雙棍表演」「凳術」「梅山倒立」「驅山鬼、打野獸」「慶祝」等段落,每個段落細節繁多。
「祭祀」時,在場地中央擺一方桌,奉上糍粑、桃子等貢品。待香、燭燃起,瑤老陰師朝天吹響牛角,「棕包腦」持棍頓地,吆喝前行,而後揮棍邁步,半弓軀體,雙手握棍作揖,十分虔誠。「單棍表演」時,「棕包腦」執棍而立,前劈後勾,左打右擊,吆喝聲四起,山谷震盪。「雙棍表演」由兩個「棕包腦」握棍對立,你攻我防,棍棒噼啪作響;「凳術」表演中,「棕包腦」手握長條凳,揮舞旋轉,前推後擋,呼呼生風;如「梅山倒立」時,「棕包腦」雙手著地,倒立行走,動作詼諧;「驅山鬼、打野獸」的場面緊張激烈,如山洪襲來,勢不可擋;舞蹈最後在「慶祝」中圓滿謝幕,「棕包腦」踏著鼓點,圍著篝火載歌載舞。
猜你喜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