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問答欄目視頻美女
  1. 智力問答
  2. 答案列表

智力是什麼?當我們說 高智力 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討論一個什麼東西

回答列表
實際上,心理學中,對智力的研究一直存在非常多的分歧和爭論。我們不妨先採用一個比較公認的定義,這個定義是由一群心理學家在1994年提出的:
智力,包括推理、計劃、解決問題、抽象思維、理解複雜思想、快速學習和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它不僅僅是書本知識、狹隘的學術技能或應試才能。相反,它反映了我們理解周圍環境的更廣泛和更深入的能力——理解、領悟事物,以及弄清楚該做什麼。
當然,這個定義還是很抽象。為了更好地弄明白智力,我們需要區分智力在學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用法。
心理學中,把我們一切涉及學習、記憶和思考的能力,比如注意力、記憶力、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統稱為「認知能力」。它的對立面是「非認知能力」,比如耐心、毅力、勇氣,又或者你積累的知識體系,這些就屬於非認知能力。
它跟智力有什麼關係呢?學界中,當研究人員使用「智力」時,他們做的一般是這麼一件事:從認知能力中抽取一系列的特質和能力,編制出一套測試,用來量化和衡量這些能力。這套測試的結果,就叫做一個人的智力,也就是智商。
簡而言之,對學術界來說,智力指的是一個人的部分認知能力的量化結果。它通常有一套規範的標準測試,測試的結果就叫做智商。當研究人員說一個人「高智力」,指的往往是他在測試中得到的成績較高。
但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並不是這麼用的。當我們說一個人「高智力」時,大多數時候等同於「聰明」。這種聰明體現在哪裡呢?在某個領域上學得更快,理解更透徹,記憶力更強,反應更敏捷,表現更出色……諸如此類。
它包括什麼呢?可能是一部分天賦,一部分認知能力,一部分非認知能力,一部分特定領域的技能,等等。
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當我們說一個人「聰明」時,我們談論的往往是一個結果 —— 也就是他「表現更佳」這件事。而表現更佳並不一定完全由智力決定。在一個領域上長期耕耘、接受過系統的訓練、學會更高效的方法、擁有更不受約束的創造力……這些都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聰明」
當然,兩個人,如果付出同樣的努力,投入同樣的時間,那麼智力更高的那個人大機率會有更出色的表現 —— 但這是一個理想情況。實際生活中,我們會受到許許多多因素的干擾,環境、性格、方向、精力……在這些因素中,智力並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它只是眾多因素之一。
甚至,如果我們考慮到一個事實 —— 智力是呈正態分布的 —— 那我們甚至可以說,智力可能是影響我們取得成功的諸多因素裡面,比較不重要的那一個。因為,正態分布決定了絕大多數人的智力其實都是接近的,差異非常小。即使存在差異,也非常容易被其他的因素所抹平。
實際上,絕大多數領域對智力都沒有特別的要求。唯一要求高智力的,可能只有尖端科研了。因為尖端科研往往需要一個人「火力全開」,把所有因素的效應最大化,才能取得成果。因此,智力肯定也是越高越好。但除此之外,在任何一個領域裡,智力都不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每一個人都有機會能夠成為佼佼者。
可能有人會問,我們讀書時期的考試成績,是不是主要由智力決定呢?其實也不是。如果單單把智力拎出來,那麼高智力跟更好的成績的確是有相關性的。但是除了智力之外,是否對學習感興趣,是否有良好的成長環境,是否得到足夠的關愛,是否有良好的啟蒙和引導,跟什麼樣的朋友相處……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的學業成績。
而一旦脫離校園環境,走入社會,那麼智力能起到的作用就更小了。畢竟,社會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大環境,高智力只能讓我們在社會上成長的速度更快一點,效率更高一點,但並不能保證讓我們取得更好的結果。
所以,我們完全不必對「高智力」有太高的期望。它實際上跟「顏值高」差不多:有用,但也沒那麼有用。它更多是一種加速器,可以促進你的成長,幫助你「再添一把火」,但並不能決定你的成就。



那麼,學界關於智力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什麼呢?
早期的研究主要在於對兒童進行分類,篩選出特殊的兒童,進行更加有針對性的教育。不過到了現代,這個做法很少了。現在關於智力的研究,更多的是去探究智力跟各種特質和任務表現的關係,以及研究什麼樣的干預措施能夠提高智力。
簡而言之,就是進行縱向對比:什麼樣才是對大腦有益的事情,做些什麼才能讓我們的智力和認知能力保持在更高的水平,從而更好地完成各種任務。
在這些研究中,有一個比較受到關注的話題:g因子。
什麼是g因子呢?我們知道,跟智力相關的測試有很多,比較知名的有韋氏智力測試、史丹福-比奈量表、瑞文標準推理測驗……有一些心理學家發現了一個現象:儘管這些測試的側重點不同,但有些人似乎在各種智力測驗中得到的分數都是相同的,都比較高。
並且,這些人在生活中各方面的表現,似乎都比其他人要好一點點。學習任何領域都會更快一點,上手任何技能也都比其他人要更熟練。
於是,心理學家猜想:這背後是不是有一個通用的因素,使得這些人的「智力表現」整體上都更高?這個通用的因素,就像一個催化劑,可以跟不同領域、不同技能結合,讓他們在方方面面的表現都更出色。
這就是g因子理論(general factor),亦即「通用智力因子」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我們的智力水平可以用一個g因子來衡量。這個因子的高低,決定了我們在各種不同測試里表現的高低,也影響著我們在方方面面的表現。
那麼,這個g因子究竟是什麼呢?
關於這一點,目前的研究還不夠透徹。但有一個比較受認可的假說,叫做「神經效率假說」。這個假說認為:g因子的本質,是我們大腦中神經元的連結有序性和信息傳輸效率。大腦中的神經元越有序,傳輸的效率越高,無用的浪費越少,反映出來的g因子就更高,也就意味著我們的思考更快、記憶更好。
這一點也可以跟智力的遺傳效應聯繫起來。行為遺傳學發現,智力的遺傳率非常高,大約在0.8。也就是說:在一定的人群中,智力的差異,大約有80%可以由基因解釋,剩下的部分則由環境、隨機突變和其他因素解釋。
換句話說,一個人智力的「基線」,跟父母相似的機率是80%,比父母更高或更低的機率則是20% —— 你可以理解為,這跟我們的身高也是差不多的,一個人的身高,大機率跟父母差不多,不會特別高也不會特別矮。
你會發現,g因子實質是一個「一元論」的模型。它認為:先天的基因決定了我們大腦中神經元的布局,這種布局決定了神經元連接和傳輸的效率,這種效率決定了我們的g因子,這個g因子又影響了我們方方面面的能力……不論什麼能力,歸根結底都由同一個因素決定,這就是「一元論」
不過,也有不少心理學家持不同意見,認為智力不應該是一元的,而應該是多元的。
一個經典的多元智力論,是 howard gardner 的多元智力模型。他把智力分成8個方面,分別是:運動智力,人際智力,內在智力,邏輯-數學智力,音樂智力,自然智力,語言智力以及視覺-空間智力。
不過,這個分類並不是很合理,因為有些部分顯然不屬於智力的範疇,智力的定義被擴大化了。因此,在這個基礎上,robert sternberg 又提出了一個智力的三元模型,分別是分析智力、創造力和適應能力。
分析智力指我們接受、加工、理解信息的能力;創造力指我們想出新點子和創意的能力;適應能力指我們理解環境、改變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
他認為:傳統的智力測試和g因子,屬於分析智力的範疇,只是一個人智力結構的三分之一。實際上,相比起分析智力,適應能力可能才是更重要的,也更加能夠預測我們在社會上的成就和表現。
那麼,一元論和多元論,究竟哪一種更加正確呢?這一點目前仍然有待研究。我個人的看法是:這其實視乎你如何定義智力,把哪些特質和能力歸類入智力的範疇中。這兩種觀點,可能是狹義和廣義的區別,各有各的用武之地,這就足夠了。

除了一元論和多元論,關於智力,還有另外一種劃分方式,就是把智力分成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流體智力,也就是我們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比如思維速度,反應速度,理解能力,記憶力,等等,它相當於我們的「招式」;而晶體智力,指的是我們積累的經驗、知識和技能,是我們在需要時能夠調用來解決問題的工具和素材,相當於我們的「內功」
我個人比較喜歡這個劃分方式,因此,在以前的文章里,它也是我最主要使用的智力分類方式。它的優點主要在於:能夠更加全面地反映一個人的能力,以及更準確地預測我們取得的成就。
不難發現:前文所說的智力和認知能力,其實都屬於什麼呢?流體智力。但正如前文所說,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成為佼佼者,流體智力很可能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甚至可能是不太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在特定領域上的興趣、積累和訓練 —— 而這些,恰好可以用晶體智力來衡量。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都較高,他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這個分類方式也能夠更全面地反映智力在個體間的橫向和縱向比較。一個人的智力測試成績可能不如另一個人,但這只能說明他的流體智力比另一個人低,如果他的晶體智力較高,同樣可以取得比另一個人更高的成就。
同樣,如果我們只著眼於流體智力,那麼你可能會覺得,我們最巔峰的時刻就是20來歲 —— 因為這個時候我們的流體智力處於最高峰。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流體智力是在緩慢下降的。
但是,如果你把晶體智力也加進來,納入考慮,那麼,由於晶體智力在我們的一生中都在緩慢上升,因此,每一個人生階段,其實對我們來說,都是「最佳的人生階段」。因為你晶體智力的提升,恰好可以彌補流體智力的下降。
因此,並不是我們不如年輕時聰明、靈活,腦力下降了,而是我們運用腦力的方式發生了改變。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發揮出自己100%的實力,創造出獨特的價值。
進一步,傳統的研究認為:流體智力在我們25歲左右達到巔峰,隨後開始下降,在45歲左右開始全面下降。而晶體智力會一直上升,在我們60歲左右才開始下降。
但近幾年的研究發現:事情似乎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更好一點。2022年2月《自然》的一篇研究,分析了超過 120 萬名年齡在 10 歲到 80 歲的參與者數據,發現:我們智力下降的速度,可能沒有我們過往想像的那麼多。
簡單來說,如果保養得當的話,我們的思維速度,可以維持一個較為平穩的水準,一直持續到 60 歲左右。直到 60 歲以後,思維速度才會出現明顯的下降。
也就是說,我們的流體智力,可以保持一個平穩的狀態直到60歲;而與此同時,我們的晶體智力也在不斷提升。因此,理論上來說,五六十歲,才是我們真正的「黃金時期」
並且,即使我們過了60歲,這兩種智力的全面下降,也可以一直延緩到80歲。在60歲到80歲之間,仍然可以保持一個適中的水準。
這是一個非常振奮人心的消息。它讓我們知道: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無論什麼時候你想去開啟自己的事業,都不會晚。

最後,跟大家探討一個問題:前面講過:流體智力主要由基因決定,它決定了我們的「基線」;同時,流體智力隨著年齡增長,會自然地降低,這是一個統計規律,也是一種自然現象。
那麼,我們的智力是否必然只能遵循這個規律呢?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提高我們的智力。
實際上,在智力的研究領域裡,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叫做「弗林效應」。它指的是:隨著社會發展,全人類的平均智力水平都在穩步提高。在全球範圍內,從1935年到2015年,人類的平均智力大約提升了20%。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的看法是,這跟我們大腦極強的可塑性是密切相關的。從上世紀初到今天,全球的科技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每個人接收到的信息豐富了不知道多少倍,所經歷的環境也變得更加複雜,這使得大腦的潛能被進一步壓榨了。高度複雜的外部世界,逼迫它更進一步地完善自己,提升神經效率,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適應環境。
進一步,受教育率的普遍提升,也為智力的提升做出了貢獻。2018年一項研究估算: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智商就會提高1-5%。
為什麼?因為學習本身就是鍛鍊大腦、提高智力的最佳方式。大腦是永遠遵循「用進廢退」的。你越是高強度地使用自己的大腦,它就會更好地調整自己,提高效率,以便更好地為你服務。
因此,保持終身學習的習慣,不僅可以讓我們更好地適應環境,同時也能提高我們的智力,讓我們保持更良好的狀態,延長生命的良好體驗,擁有更多的「發光發熱」的機會。
與你分享我的三條法則,供你參考。
1)學習新技能。
持續學習新技能,是讓大腦保持健康最好的方式。原因在於: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能夠促進大腦相關的腦區連接,使得神經元的連接更密集,信息傳輸更高效。反映在外,也就是更高的智力。
什麼樣的技能呢?語言,音樂,專業技能,溝通交際,這些都可以有效鍛鍊大腦,讓我們保持良好的狀態。
2)整理知識體系。
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大量的信息:可能是閱讀學習,可能是實踐反饋,可能是內心的想法……大多數人最常犯的毛病是什麼呢?就是只顧著「收集」,而從來不去「整理」
這種情況下,你的信息儲存,就是高度碎片化的。所有來源、所有時間、所有領域、所有優先級的信息被雜亂地儲存在一起,這樣自然難以持續,難以被利用起來。
因此,我有一個踐行了十幾年的習慣,就是不斷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整合,把碎片信息重新梳理成整體,比如:
關於某個主題,我都知道什麼?我積攢了哪些關於它的知識。
關於某個知識,我能夠如何把其它的知識點跟它建立聯繫、創建連接。
關於某類情境,我都有過什麼樣的經驗和實踐?總結出了哪些方法論。
這是使得大腦變得更高效、更有序、更「整體」的,最簡單又最有效的辦法。
3)保持開放性。
保持開放的心態:不要局限於自己現有的世界,而是抱持著「接納」的心境,接納更多的觀點、信息、可能性,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斷成長的系統。
這包括:
1)保持審視和批判:我有沒有可能是錯的?跟我相同的觀點一定是好的嗎?跟我對立的觀點一定是壞的嗎?
2)保持成長心態:錯誤和失敗並不可怕,我是不斷在成長的,一切經歷都會成為我新的經驗。
3)保持謙遜和學習:知道的越多,越懂得自己的無知,也就越加敬畏和尊重「知識」。學習是一件終身的事情,不斷去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再反過來倒逼自己去輸入、學習,讓自己的心智世界變得更完善、更豐富。
「聰明」永遠不是一個狀態,而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
猜你喜歡
相關推薦